近日,互联网周刊正式发布《2023信创产业分类排行》名单,亚信安全凭借在信创领域的突出技术实力及优势,以及持续推动信创产业安全发展的贡献,荣登信息安全信创排名第二!
这是《互联网周刊》自2021年开始,连续第三年发布信创产业分类排行榜单,也是亚信安全连续第三年位居信息安全企业三甲。本次榜单分为21个子榜单,从横向和纵向基本涵盖了信创产业的各个维度,包括信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政务、交通、金融、教育、医疗等各个行业领域,旨在推动信创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亚信安全致力于推动信创产业的发展,通过产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攻坚以及信创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不断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亚信安全成功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芯片、操作系统和国产服务器的安全产品的兼容互认,并与信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搭建了合作共进的生态体系。同时还推出了信创安全联合解决方案,在金融、运营商、能源等核心领域取得了成功应用。
未来,亚信安全将继续努力推动信创网安发展,并以安全为推手推动信创生态建设,为信创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以下内容转自《互联网周刊》)
所谓信创,被普遍认为,就是要实现计算机领域、信息技术领域的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和安全可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开放创新。
近年来,地缘政治的动荡、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和美国“制裁清单”的逐步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正因为吃了技术不自主的亏,才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不能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上被“卡脖子”、在核心环节上长期受制于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
信创替代既是在科技封锁、安全威胁等外部压力下的应对之策,同时也是我国顺应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推动全产业链升级的契机,与“新基建”“数字基建”的航向不谋而合。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56.1万亿元,2025年有望达到70.8万亿元。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各领域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进一步助推国产化软硬件的替代潮。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整体”“跨”“通”成为关键词。“整体”指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数字中国建设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信创自2013年从党政电子公文系统开启试点,到如今八大行业全面铺开、开始向诸多更下游的应用场景探索,正是在“2+8+N”的整体框架下层层推进、有序展开的;“跨”指数字技术深度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全方面需要建立跨行业的联动机制;“通”是数字中国建设的目标,正是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各个层面马不停蹄的国产替代步伐,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在循环流通中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演进,持续释放要素价值。
从行业应用进程来看:金融、电信仍保持领先
2018年信创被纳入国家战略,呈现“2+8”发展模式,随后扩展至更多行业,演变为“2+8+N”应用体系,由此信创产业如火如荼地展开。党政信创纵向上开始由部委、省、市下沉至区县乡镇,横向上进一步拓展电子政务系统改造;行业信创中,金融和电信是八大关键行业中两大最先落地的行业信创,在二者的引领铺垫下,2022年上半年我国信创行业化特征显现,从金融、电信、能源、电力等购买力较强的行业逐渐向购买力相对较弱的行业展开。
整体来看,金融行业的信创替代进度依然最为领先,头部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基本已完成了OA系统的国产替换,少数已实现单轨运行,逐步向ERP、CRM等非核心业务系统的国产替换演进,当前正在推进第三期信创试点;电信行业中,三大运营商已基本实现了底层服务器、整机等硬件的国产替换,2023年国产化率均已超过40%,营业厅终端信创架构陆续投产,并在各地纷纷建立了“信创实验室”,启动软件迁移适配工作,推动电信行业信创持续落地;教育、能源、交通等行业的信创尚处于发展初期,但一些头部企业和机构已开始进行国产化信息设施替换试点。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中上游潜力有待释放
信创产业包括基础硬件(芯片、服务器、整机、外设、存储器)、基础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应用软件(办公软件、OA、ERP、CRM等通用行业软件和各类工业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四大板块。其中基础硬件处于信创产业链上游,基础软件位于产业链中游,应用软件则属于下游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从目前我国信创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应用软件及信息安全领域比较成熟,中上游产品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较为严峻。以基础硬件为例,服务器的GPU市场以Nvidia、AMD为主,CPU市场以Intel、AMD为主。
目前,我国新一代处理器已完成多款软件产品的兼容性认证和多个硬件产品的开发,可快速满足政府办公、金融、交通、教育、能源以及网络安全等领域的用户需求。
面向未来:完善生态体系建设,强化需求端导向
与传统信息技术产业相比,信创产业更加强调生态体系的打造。行业调研显示,在基础设施的采购中,超半数的甲方企业会将信创适配兼容性作为第一因素。如果仅仅提升硬件性能,大量的主流软件无法在自主架构的处理器环境中运行,国产厂商就依然难以赢得市场。信创替代需要软硬件的通力合作,需要建立一体化的、系统的、完整的生态体系。
目前,大部分信创厂商正在加速兼容性适配认证,尤以基础软件认证数量最多。基础设施、基础软件、符合信创工委会信创标准的三方实验室的认证已成为企业采购中着重考虑的因素。
与之相伴的,随着“2+8+N”信创模式进入深水区,政府正在完成从“主导者”到“铺路人”的角色转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日益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创产业的驱动力正在由政策引导向市场需求转变。近年来信创项目的陆续落地使国产替代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得到了验证并积累了经验,甲方由响应国家信创战略转变为主动谋求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以金融、电信、石油、电力、交通、航空航天、教育、医疗代表的行业信创将从传统的党政信创手中接棒,前者比后者更加市场化。朝气蓬勃的信创产业将在供给和需求的共振中迎来加速发展,未来有望从政策端主导转为企业需求端主导。
挑战的背后总是站着机遇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信创的市场规模正快速增长,产业红利预计将会持续到2027年前后,未来五年将是“大信创”发展的关键时期。信创已经从“试点实践期”进入“规模化推广期”,国产软硬件在各领域加速渗透、扩张,由“基本可用”向“好用易用”转变。调查数据显示,接近六成的企业已进入信创应用实践阶段,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仅有极少数企业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
一方面,要求央企、国企、地方国企全面落实信创国产化,到2027年央企国企100%完成信创替代;另一方面,根据IDC预测,2023年全球计算产业投资空间将达1.14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计算产业投资空间达1043亿美元,接近全球的10%,作为全球计算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现技术的独立自主、安全可控更加必要。
我国信创产业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业链中上游仍被海外厂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技术和生态水平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竞争格局分散,头部企业在一些重点环节的优势尚不明显;市场生态尚不成熟,产品兼容性、可拓展性较差;人才梯队不够合理、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信创的推进节奏具有不确定性等等。
但是问题的另一面是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像挑战的背后总是站着机遇。以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驱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为信创产业注入强大的推动力,AI大模型已经参与信创建设和落地,有责任心和战略前瞻眼光的企业已经扬帆起航,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抢占数字经济产业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贡献力量。
结语
蓝图的清晰度和准确度,与它在外部世界的可行性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