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台积电2nm工艺突然遭到泄密。台积电三名内部工程师在离职前,利用居家办公便利,通过远程登录公司资料库并手机拍摄的方式,窃取并泄漏大量2纳米制程关键技术文件。据悉,被窃资料涉及数千张制程整合技术数据照片。

作为全球半导体代工领域的领导者,台积电2纳米制程技术被视为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原计划于2025年底量产,且已获得苹果公司首批产能预订。此次泄密可能导致竞争对手缩短3-5年研发周期,进而冲击台积电在先进制程领域高达60%的市场份额,甚至可能改变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格局。
据悉台积电建立了业内领先的安全防护体系,事件发生后,台积电是通过例行监控发现内部档案库异常访问行为,并借助日志系统追溯锁定嫌疑人员的。
但从安全专业视角分析,此次事件仍暴露出安全架构的缺陷:
内部人员风险:这起典型的"内鬼"泄密事件再次验证了Fortscale的调研结论:85%以上的企业数据泄露源自内部员工。涉案人员利用职务权限进行看似正常的系统访问,实则实施数据窃取。
远程办公漏洞:疫情期间推行的居家办公政策,彻底瓦解了芯片制造厂区"禁止携带手机"的物理隔离措施。远程工作环境下,这一关键防护手段失去效果,为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拍摄泄密难题:员工通过已授权身份合法登录系统后,使用手机拍摄屏幕内容的行为,已成为全球安全团队最棘手的防护场景之一,业界缺乏好的反制手段。
从这起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即便企业拥有完善监控机制、丰富日志数据和高效溯源等能力,在面对内部可信人员通过远程设备实施的拍摄泄密行为时,依然“防不胜防”。究其根源,企业传统的数据安全防护存在盲区。
当前绝大多数安全控制措施仍以"旁观者"角色部署在企业网络架构中,主要功能限于观察、分析和事后溯源。即便是少数串联部署的安全设备,也主要针对外部攻击,很少深入到业务数据和内部行为审计层面。
这种情况类似于一栋安保严密的大厦:通过访客登记、安检闸机等措施能有效防范外部入侵,但对内部员工的商业间谍行为却束手无策。安保系统只会记录员工正常的刷卡进出,直到事后审查日志时才发现异常,但为时已晚。
要构建既能适应混合办公需求,又能深度融入业务应用和数据流程的安全控制体系,现代企业浏览器展现出独特优势:
Forrester Consulting调研显示,75%的日常工作通过浏览器完成,96%的企业员工依赖浏览器访问业务系统。浏览器已从简单的上网工具进化为"操作系统之上的应用级操作系统"。
随着数据安全重心从存储安全转向使用安全,浏览器作为业务数据、用户行为和访问设备的交汇点,既能理解业务数据,又能管控业务流程,还可审计并控制用户操作。
以浏览器为载体的安全方案,可整合接入安全、账号安全、业务安全、行为安全和数据安全等多重防护,以最优成本解决远程办公场景下的数据泄露风险。
亚信安全推出的信界企业浏览器创新性地提出Web数据防泄漏(Web DLP)理念,通过以下技术整合,有效防范业务应用数据泄露:
零信任远程接入
智能数据识别
流程审计
AI动态脱敏
水印溯源
用户行为管控
网页元素定位
账号托管与绑定
AI行为识别模型

企业部署信界企业浏览器后,防护流程将围绕业务应用全面展开:
专属访问通道建立:将文档管理系统(DMS)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等核心资料库设置为受保护应用,通过应用过滤网关构建专属访问通道,阻断非授权浏览器的连接尝试。
安全身份认证:员工居家办公时通过信界浏览器完成严格身份验证,内置的零信任访问隧道确保内网资料库的安全连接。账号托管功能自动完成系统登录,杜绝弱密码和账号共享风险。
智能数据防护:浏览器自动识别资料库中的敏感数据并实施动态脱敏,同时对复制、截图、打印等操作进行精细化管控和审计。
反向拍摄取证:访问机密技术文档时强制启用摄像头监测。当系统通过端侧AI算法检测到拍摄行为时,立即遮盖当前页面、启动反向拍摄取证,并向安全团队发送实时告警。